要不是今年安徽高考出了個技術性這么強的作文題,我現在還不知道“彎道超越”是個什么意思,據說這是賽車運動中的一個常見用語,意思是指車手利用彎道超越對手。而且正如考題提示所說,“這一用語已被賦予了新的內涵,并被廣泛借用到、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”,成了越來越多欠發達地區官員闡述施政觀念的形象比喻。
恕我孤陋寡聞,這些知識還是我最近才從網上搜到的。今年高考的考生要和我一樣可就慘了,考試都結束了,知道了也對考試沒什么幫助了。
最近看到原教育部新聞發言人明對今年高考作文的評價,他希望作文命題離生活近一點。我對此深表贊同。其實在我看來,某些作文題目豈止離生活遠,對農村孩子來說,簡直就是不著邊際。
什么叫F1,什么叫賽車,什么叫彎道超越?除了杭州那個飆車撞的“富二代”有感覺,多數城市孩子在電視上見過,恐怕絕大多數農村孩子聽都沒聽說過。這樣的詞匯,甚至都不可能進入他們的“夢鄉”,要想寫成文章,只能靠遐想或瞎想了。
但高考做文考察的是寫作水平,不是考察“想象力”,如果考生題目是一部分人熟悉的,而另一部分人是陌生了,這很難說是公平的,至少不能說是好的。即使“彎道超越”是個“常見用語”,但也大大超出了農村考生的生活經驗,其“聯想和”的空間也會被嚴重擠壓。
我們應當認識到,也應該承認,和城市學生相比,農村,特別是偏遠地區農村學生的信息要閉塞很多,見識也要少很多。電視、網絡對他們的影響也非常有限,天天學習考試,有多少時間允許他們上網看電視?一些城市孩子司空見慣的事務,在農村孩子看來也許是不可理解的。同樣,一些農村孩子熟悉的事務,城市孩子也會覺得新鮮。
但問題是,高考出題時,是以城市角度和標準出發的,城鄉差別被忽略了。這種忽略,恰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公。
城市代表著文明和先進,農村孩子應該接受先進文化和文明。但我認為,這種接受應該體現在學習的過程中,而非體現在高考中。
舉例來說,我上初中時有個問題很長時間沒弄明白,地理課本上說,電對城市很重要,停電就要停水。我一直不明白停電和停水有什么必然聯系,因為在我農村老家,那時候天天停電,也沒見哪個人渴著。后來才明白,原來這是個常識。
我以為,高考作文命題,首要一點是要讓所有的學生有話說,在此基礎上看誰說得有條理,有文采,有思想。因此,類似“彎道超越”這樣的題目今后少出為好。
注意“城鄉差別”,應當成為命題者的共識。要是明年哪個省高考作文題目出了個“對耕田的聯想”,農村孩子倒是熟悉了,城里孩子只能到農家樂找感覺了。